第八百九十一章舞戟于庭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曾与孙策为敌,    后被收服的太史慈,也善于使用手戟。

    神亭岭决斗时,    孙策夺走了太史慈插在背上的手戟,太史慈则抡得了孙策的头盗。

    除了投掷的用法外,手戟也可用于近战格斗。

    《三国志.魏书.武帝纪》注引《异向余语》说:曹操“尝私人命常传张让守。让觉之,    乃舞于戟于庭”。

    这些说的都是短戟的使用,    所以在看到短戟之后,    陈文哲全都小心的一一清理出来。

    而最后剩下的都是些什么?看着造型有点奇怪啊!

    汉代时期的兵器,    陈文哲有所了解,但是,    有些武器他还是不清楚是什么。

    更何况,眼前这种造型奇怪的兵器,还锈蚀的厉害。

    没办法,    陈文哲只能是通过回溯,看看这些东西的用法。

    “难道是钩镶?”

    通过回溯,    陈文哲倒是知道了,这东西很可能是钩镶。

    这东西甚至被人称之为,    奇思妙想的“钩镶”。

    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、钩、盾结合的复合兵器。

    此种兵器兼具防、钩、推三种功用,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。

    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,    将敌方长兵器钩住,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。

    勾住之后,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。

    有的武侠小说中,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,这纯属无稽之谈。

    历史文献中有关钩镶的记载不多,难见全貌。

    不过其实物在考古发掘中,也有多次发现。

    另外,    在汉代画像石、砖中,亦有不少钩镶和使用钩镶的图形,资料尚属丰富,要不然陈文哲也想不起来。

    钩镶整体呈弓型,    两头各有一个向外的弯钩,两个弯钩一般上钩长于下钩。

    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,都稍向后弯。

    上钩顶端为锐尖,下钩末端有的为小球状。

    有的则为锐尖形:两钩中间连接一小型铁镶(盾牌)后的把手,把手前面为一块圆角长方形薄铁板制成的镶。

    用圆盖钉固定于钩架上,有的镶则呈上宽下窄的犁形状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