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这件瓷母,无疑是清代瓷器的一次巅峰盛宴。 它印证了200多年前,乾隆盛世的风仪和心态。 换句话说,正是因为工匠掌握了历代釉彩烧制技术,才有了这件瓷器。 乾隆皇帝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,把瓷器做的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 这个风仪, 是乾隆鼎盛时期的华丽和文化繁荣。 这个心态就是自信,是以我朝之力,超越古人,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,展现了乾隆王朝天朝大国海纳百川的胸怀。 主张烧制这样一款瓷器的想法,肯定是来自乾隆。 他一生爱好书画, 热衷瓷器。 他要做一款集历代大成的瓷器,目的也是想要炫耀大清盛世和鼎盛王朝的海纳百川。 因此,乾隆时期jdz御窑厂的工匠忙活起来, 这才有了“瓷母”诞世。 那么,烧它来干吗呢? 直接的目的就是陈设用,就是摆在宫里的某个桌子上看。 乾隆朝国力鼎盛、海内太平。 乾隆又是一个艺术修养高,且好大喜功的君主。 加之此时景镇制瓷工艺也已达到极高水准,所以就有了许之衡在《饮流斋说瓷》中,对乾隆瓷器的评价:“至乾隆则华缛极矣,精巧之至,几于鬼斧神工。” 说到这件瓷母的烧造工艺,也是同样复杂。 这件各色釉大瓶,汇集了各种高温,低温彩釉于一身,难度之高,可以想象。 因为各类彩釉的烧造温度不同,因此没法一次性烧造。 其中的青花,仿哥釉、仿汝釉、仿官釉、仿钧釉、粉青釉都属于高温釉,需要先行烧造。 而那些粉彩、珐琅彩、金彩、颜色釉属于低温釉, 需要随后再烧。 这就好比咱们蒸海鲜, 您不能螃蟹、贝壳、皮皮虾、象拔蚌,统统一个锅里一起蒸的道理一样。 瓷母的烧造,如果顺序或者时间,火候掌握不好,那颜色就会烧坏。 根据记载,这件瓷母各色釉大瓶,需要反复入窑烧造达到17次之多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