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不在话下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轿门挂半遮短帘,内跪坐一少妇,后帏有镂空垂叶纹窗。

    四名轿大抬轿,其一头戴花冠,另外三名戴幞头,系宽腰带,一手扶轿杆.一手叉腰。

    瓷胎细白,轿顶施黑釉,局部泛黄。

    其余部位施白釉,釉肥厚透明,有垂釉痕。

    轿体和轿夫,部分加点黑彩。

    整个瓷轿色彩对比鲜明,人物刻画简洁生动。

    这件定窑白釉褐彩轿,1969年出土于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,国家一级文物,现藏定州市博物馆。

    其四名轿夫做的活灵活现,他们肩扛轿杆,其中三名轿夫头戴方巾,另一名轿夫与众不同。

    他头饰花冠(头以下的身体部分在出土时已残缺),四人皆着短衣长裤,腰扎汗巾。

    他们均是一手弯转握杠,一手叉腰,形象生动自然。

    前面有轿门,门帘半悬,上有彩带。

    透过轿门,可窥见一女子跪坐其中,这是典型的定窑捏塑作品。

    面目表情及身姿,刻画得栩栩如生。

    她腼腆地躲藏其内,所以很难以图片的形式,展现到网上让人查看。

    只不过,现在陈文哲的隋侯之珠内部突破,是可以放大、缩小,甚至是调整角度的。

    这绝对属于高科技的三维立体投影技术,所以他能够看的清清楚楚。

    通过仔细研究,他发现整个瓷轿分成轿顶和轿身两部分。

    为了避免色彩的单调,使颜色更富于变化,轿顶施褐色釉,轿身以白色釉为主,并以点褐彩为装饰。

    轿顶、轿夫眉目用黑褐釉,其他大部分多用白釉,使瓷轿更富立体感,轿夫们的神态更加生动。

    在宋代定窑颜色釉比较单调的时代,为了突出花轿这一主题,也尽其所能使其华丽,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贵族出行的奢华。

    工匠也动了一翻脑筋,让褐彩在白色的基调上,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
    再看轿夫着装,其中一位服装的色泽明显区别于另外三位,整身黄褐色,头饰也明显有别。

    不说其他价值,只是这一点,就对研究宋代的礼仪制度、服饰文化,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