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仿古第一人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工艺,比如画工、纹饰、拉胚工艺等等。

    在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拉胚工艺,因为元青花的制胚也跟现在的瓷器有所不同。

    做仿古瓷,特别是元青花,就需要特别注意。

    因为元青花的工艺特点中,与明清最不同的就是制坯工艺。

    我们看惯了陶瓷工艺中拉坯的情景,也知道拉坯工艺在陶瓷制作中能提高效率。

    可元青花时代,拉坯工艺尚未实行,元青花无论琢器还是圆器,第一道工序均是印坯。

    印坯就是模印,有模在先,成型在后。

    懂得这一点,就可以体会元青花为什么那么多八方梅瓶,八方葫芦瓶,八方玉壶春,棱口大盘,花口小碟。

    这些模制的典型,均没有摆脱宋影青模制工艺的影响,与景镇同时代的枢府釉作品相同。

    模制成型是元青花的制造原则,可惜这個原则长时间被研究者、仿制者忽略,导致元青花仿制之路的马拉松长跑。

    其次就是元代使用的颜料,这是钴料,分进口、国产等。

    这两种料早就绝迹,没有仿制的可能,因此具有唯一性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对元代到底使用何种颜料,至2010年已出现不同意见。

    比如大海硅酸盐研究所,通过机检测试认为,元青花所用颜料(钴料)不论粗细,都是进口钴料,没有国产料,以前的观念希望得到纠正。

    但问题真是这么简单吗?恐怕未必。

    刚见此结果时,曾让人为之惊讶,但很快被众多学者所质疑。

    比如在解释元青花发色不同上,到底是原料的异地原因,还是本身原因?

    其本质何在?还有,进口料本身就十分贵重稀缺,能全部慷慨用来做各种不同层次需要的器物吗?

    而且精品器物和一般器物的呈色,相差十分明显。

    比如结晶斑有黑有褐有灰,比如晕、散、流均不一样。

    这一切都说明,料的本质不仅仅是元素量上的不同,而还有结构上的不同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