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三百三十章史无前例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联合经营时,先由各户分开制造瓷坯,烧窑时合起来共同烧制,从而形成了一种“各自制坯、合作烧窑”的生产方式。

    这种特有的生产方式,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生产和销路,考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。

    他们必须少花时间,多出成品。

    即不能精凋细琢,追求繁褥的加工,同时也不能粗糙。

    因此,逐渐形成了德化民窑青花朴实无华的民窑艺术风格,体现了不事凋琢的民间艺术特色,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情趣。

    清代德化青花瓷的外销明末清初,泉港、漳港衰落,厦港兴起,德化瓷器转从厦港外销。

    特别是康熙二十三年,公元1684年,清政府正式在厦设海关。

    那时由户部派员“榷征闽海关税务”之后,德化瓷器更大量由厦港出口。

    此外,德化青花瓷还通过大樟溪及支流直达安港、福港,然后出海销往国外。

    德化青花瓷器近几年来在国外大量发现,据有关资料证明,在东非的坦噶尼喀、亚洲的叙国、印泥、印三、斯卡、南越、柬寨、大象国等地都有德化青花瓷的发现。

    尤其是印泥发现的德化青花瓷器最多,其中“圈点纹小碗、牵牛花碗、花篮纹盘、印寿字纹碗”,都是德化青花窑址中极为常见的出土物。

    1974-1975年,粤省博物馆先后两次组织了对西沙群岛的文物调查,发现了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。

    其中有“牵牛花纹青花盘、碗、碟;云龙纹、火珠纹青花碗,城楼纹青花碗,佛手纹青花盘,寿字纹青花盘,半寿字纹青花盘等”。

    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在西沙群岛的发现,有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用具,但大部分应为德化外销瓷,途经南海航线在西沙留下的遗物。

    1984年打捞出水的“南海一号”沉船,及1999年打捞西沙群岛沉船,都发现了许多出自德化的瓷器。

    总之,像是“泰兴号”这种沉船古瓷的发现,进一步证明了,德化清代青花瓷的生产和外销,达到了全盛时期。

    德化青花瓷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,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,发挥着积极作用。

    而眼前的这艘沉船呢?它又是怎么回事?

    它的名字应该是泰和号,它跟泰兴号差不多的遭遇,也是为了躲避海盗,走了不熟悉的航线,而最终触礁沉没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况,应该不是偶然,也许当时清代的商船,都开始被迫改变航线,所以才会频频出问题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