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人之先也祖龙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我们知道,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说清楚问题,往往用人们比较常见的事物来打比方。

    比如说告诉你牛头梗长得像孙红雷,那么你就有一定印象。

    如果告诉你像赵三娃,你就没有任何印象,因为你不知道赵三娃是谁。

    这说明龙在当时,是比较常见的动物。

    甚至写到了龙骨,山海经之中也没有描述龙骨是什么样子的。

    说明他心里断定,读山海经的人是知道龙骨的样子的。

    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,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物,所以不用花刀骨(笔墨)去描述它们的长相。

    山海经时代的文字,是用刀刻在兽骨上的,叫骨刻文。

    在山海经时代,龙既然是一种常见的动物,那么到底是家畜还是野兽呢?

    山海经也给我们透露出来了,下面是摘抄的几句。

    南方祝融,兽身人面,乘两龙。

    大乐之野,夏后启于此舞九代,乘两龙。

    西方蓐收,左耳有蛇,乘两龙。

    东方句芒,鸟身人面,乘两龙。

    冰夷人面,乘两龙。

    西南海之外,赤水之南,流沙之西,有人耳两青蛇,乘两龙。

    无一例外,都是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,就像老子的青牛,关云长的赤兔。

    而且都是乘两龙,没有一个人是坐着一条龙出行的。

    但是山海经并没有说这些龙是飞行还是爬行,我们一般理解为在空中飞来飞去。

    这说明在山海经时代,龙这种常见的家畜,主要作用是坐骑。

    它们不能像九尾狐那样在荒山野岭自由生长,偶尔找个人来吃一下。

    也不能像巴蛇那样,饿了吃一头大象,吃一次管三年。

    它们的作用等同于牛马,他们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。

    而在山海经之后,包括尚书,论语等对华夏起到重大影响的书,都没有提到一个龙字。

    春秋战国时期,仅有荀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龙:“天下幽险,恐失世英。螭龙为蝘蜓,鸱枭为凤凰。”

    一直到史记出炉,又提到龙了。

    而且讲到的是,华夏最后的两条龙。

    天降龙二,有雌雄,孔甲不能食,未得豢龙氏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