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表里精致如一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如红地绿彩、红釉白花、青花红彩、青花绿彩。

    稀奇点的还有,孔雀绿釉青花、黄釉青花、蓝釉白花、白釉酱花、白釉红彩、白釉黄彩、白釉绿彩。

    少见的还有,素三彩、珐花、彷哥釉等。

    这些五彩斑斓的釉面上,有许多颜色是前所未见的。

    比如明成化斗彩“三秋杯”上的“姹紫”。

    三秋杯蝴蝶翅膀上,施有一种紫色釉,其色如赤铁,表面干涩无光但十分浓艳。

    孙瀛洲在分析了他目睹过的成化斗彩后,总结出了三秋杯釉上彩的特征,并将这种特殊颜色命名为“差紫”。

    孙瀛洲对“差紫”的解释是“烧造时差异的色疵”,说白了就是因工艺不够先进而造成的。

    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种颜色上的“瑕疵”却被后世所推崇。

    究其原因,后来的工艺水平提高了,反而摸不清当年的“差紫”是如何烧出来的,所以无法彷制。

    孙瀛洲曾提出:“在清康、雍、乾时烧配的盖,其他色彩都彷制得近似,唯独‘差紫’一色不及远甚……可以肯定地说,凡带‘差紫’的成彩绝为真品。”

    “差紫”以“差”显贵,藏界后来以“姹紫嫣红”将其雅化为“姹紫”。

    至于独具特色的‘姹紫’,到底什么样,那就是色如赤铁。

    其实也就是表面干涩无光,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,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而刮削,损及彩釉。

    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,常凭此色便可定论。

    所有后彷者,均望尘莫及。

    尽管藏界百般努力,但“姹紫”至今依然无法彷制。

    目前市场上,从未见过明成化斗彩“三秋杯”的高彷品出现。

    即便器形、底款、构图、线条一模一样,但釉色上也无法彻底还原。

    所以,“姹紫”俨然已成为明成化斗彩“三秋杯”的防伪标志。

    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和三秋杯的姹紫色,人们至今没有彷出来,就是因为姹紫色实际上是一种失败的烧法。

    但正是这失败的颜色,才造就了成化斗彩颜色,正如瓷器的开片一样,越是意外获得的特征,越是难以彷制。

    如果这些都能彷出来,那么斗彩鸡缸杯也就基本上可以彷出来了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能够彷制斗彩鸡缸杯,那么就绝对能够彷制三秋杯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个难点,对于陈文哲反而没有什么难度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