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五十章聚沫攒珠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气体排出釉层时,会产生两种釉面缺陷。

    一种是小气泡在釉中汇集成大气泡,冲击釉面会形成火山口。

    若釉层粘度较小,则可以回复平整。

    但是有时候,还会出现针孔。

    另一种是气泡的排出,会产生釉面的凹坑。

    另外随着温度的升高,釉层熔解成为液相将坯体湿润。

    由于釉层的液态化,更容易让胎体中的气体通过釉层排出。

    对于没有排出的气体,则留在釉中形成气泡。

    还有,胎中含有的物质,在高温下分解而产生气体排出的现象。

    比如一些矿物质的结晶水,在高温下也会成为气态排出。

    再比如一些硫化物、氮化物、碳酸盐等都会产生相应的氮气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碳等气体排出。

    具体的化学原理,在这里就不再赘述,现代人知道中学毕业,都应该知道。

    最后一种原因是在高温下,碳酸盐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气体。

    在降温后,有吸收二氧化碳还原为碳酸盐,此为可逆反应。

    金属的碱性越强,其分解温度就越高。

    玻璃溶液具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性质,但是其溶解度,随着碱性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。

    碱性越强,溶解度越高,温度越高,溶解度越小。

    而釉的碱性比碱性硅酸盐玻璃低很多,所以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就很低。

    所以二氧化碳会被释放,产生气泡。

    再就是外因,这一点是因为工艺影响气泡的产生。

    干燥后的釉层透气性差,胎中气体不容易排出来。

    在高温时候,胎中气体通过釉面,向外释放时产生气泡。

    快速烧成时候,胎、釉中的气体来不及排出,就被烧融并且硬化的油层封边其中,形成气泡。

    最后,温度对于气泡产生的影响。

    瓷器的胎和釉当中,往往会含有长石、石英。

    它们在配方系统中占比较大,据研究,气泡在900°c开始出现。

    1025°c的时候,气体容积率最大。

    达到1100°c时,气泡从熔体中渐渐消失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