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此图作为手卷式组画,以牛为表现对象。 由于没有背景衬托,在构图型的安排上确实很费斟酌,要表现得非常具有特色,很不容易。 画家在构图处理上通过左右对称的形式,则较为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。 他将中间一青牛画成正面形象,使青牛直接对向观众,视角独特,形成画面的中心。 两面各安排两牛,呈对称形状向左右两方延伸。 五头牛也可以相互紧密联系起来,五头牛既是单一的个体,相互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。 最后,由之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统一整体。 五头牛虽是平行排列于画面上,但通过它们的昂首、低头、回眸左右顾盼的动态特征,使画面不显得呆板。 它们于彼此呼应联络中,而见构图的微妙变化。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构图呆板的问题,创构出了极为很好的手卷式,畜牛组画的构图样式。 《五牛图》打破了汉代只画牛侧面和平面的装饰性格局,生动地表现了牛的各种动态。 尤其是中间一头牛,正对观画者,角度独特。 由于画家准确画出了牛的透视关系,立体感强,因此也是形神毕具。 形神毕具、形象鲜明,只是能做到这些,就可以成为大师级作品,更何况还有其他种种? 所以,这绝对是一件大宗师级的作品,这也就怪不得它能够成为国内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。 这样的一幅名画,自然是很出名的,所以历代以来很多名人,都对它有着高度赞扬。 像是元代画家赵孟頫:“五牛神气磊落,稀世名笔也。” 明代文学家、书画家李日华《六研斋笔记》中也有详细记载。 “《五牛图》虽着色取相,而骨骼转折筋肉缠裹处,皆以粗笔辣手取之,如吴道子佛像衣纹,无一弱笔求工之意,然久对之,神气溢出如生,所以为千古绝迹也。” 稀世名笔,千古绝迹,这就是对于书画的最高赞扬。 而这一幅名画的传承,也十分有意思。 韩滉《五牛图》的流传沿革,根据画卷上的诗文题跋等,可知曾流入南宋内府。 元代时经赵伯昂、赵孟頫、元太子等人之手。 明代之时,项元汴等收藏过。 第(2/3)页